生活中,經常出現白酒喝上頭的情況,但很多人反映,喝洋酒通常比白酒更上頭。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?
文:好酒調查局
說到斷片,這應該是酒圈十大高頻行為了。
很多人表面光鮮靚麗,喝斷片之后,誰都不知道他們有多“狗”。
斷片之后第二天醒來,還要問身邊人:
“我昨天有做什么丟臉的事嗎”
“沒事,無非就是非得跪著跟街邊的垃圾桶,結拜為異性兄弟”
喝醉酒其實是常有的事,但不少人,在喝醉后,往往會出現頭痛欲裂的癥狀。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頭。
尤其是美劇中,前一秒還看到帥氣的男主搖晃著洋酒杯,手夾雪茄緩緩吐出煙圈,在夜色中散發著冷峻的魅力,下一秒鏡頭切換,卻是帥哥抱頭痛醒的畫面了。
我們生活中,也確實經常出現白酒喝上頭的情況,但很多人反映,喝洋酒通常比白酒更上頭。
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?
不都是高度蒸餾酒嗎?
喝醉不都是因為酒精嗎?
難道酒精和酒精還不一樣?
本篇就跟酒友們揭秘洋酒比白酒更上頭的原因。
壹
洋酒上頭“醉惡之本”雜醇油
首先,我們來看看酒液中有哪些物質會引起上頭。乙醇(俗稱酒精)、雜醇油、香精料、甲醇、乙醛......扒拉起來,都是些脫不了關系的好家伙。尤其“雜醇油”,它對洋酒的上頭貢獻率最大。
“雜醇油”可以賦予酒液特殊的香味,并襯托酯香,讓香氣更加完美。雜醇油是微生物非正常代謝的產物,由于人體的滲透功能拒絕這些物質通過,它們就只能從原路返回消化器官,然后涌向頭部,這時候上頭的故事就開始了。
那么,洋酒中的“雜醇油”從何而來?它們來源于原料,也源于生產工藝。與白酒相比,洋酒的釀造原料簡直毫無準入門檻。伏特加尤其親民,所有能發酵的原料都能生產。
威士忌用麥子發酵蒸餾而成,朗姆酒以甘蔗糖蜜生產而成,白蘭地用葡萄酒蒸餾而成,還有些是高純度酒精稀釋而成,部分烈性酒經過后期橡木桶儲存,或添加其他風味物質而成......
有了這些原料加持,洋酒的液態釀造工藝就能放大招了。不同于白酒以曲發酵,洋酒是依靠原料自身菌種進行微生物培養,將葡萄或大麥打碎后加入大量水,以液體的形式放到封閉的發酵罐中,再加入純酵母菌進行快速發酵。
單一酵母菌發酵的速度與溫度上升很快,淀粉糖化成酒精的速度也快,但是其他脂肪、蛋白質等成分,由于微生物生長和代謝途徑太快,會導致轉化不徹底或者異常,產生大量雜醇油,飲后就容易上頭。
劃重點就是,洋酒呈香離不開雜醇油,洋酒易上頭也因為雜醇油過高。
那么,洋酒為什么會雜醇油過高呢?
因為洋酒的酵母菌發酵很快,根本hold不住瘋狂生長的雜醇油。
同時,這些雜質單靠蒸餾技術是難以徹底清除的,洋酒雖然有多次蒸餾提純工藝,但其雜醇油等含量仍然遠超我國基于純糧固態發酵釀造工藝制定的“1981版蒸餾酒衛生標準”。
我國規定,白酒中雜醇油含量不得超過0.2克/100毫升,而洋酒的雜醇油含量則遠超過我國白酒標準。
我國的大部分品牌名酒,雜醇油含量最高也不過0.076克/100毫升,而三大品牌洋酒,有些的含量則是0.26克/100毫升,幾乎是國產某知名品牌白酒雜醇油含量的23倍。
貳
洋酒上頭“幕后推手”食用酒精
接下來是食用酒精,這也是洋酒上頭的罪惡源頭。其它六大蒸餾酒中,伏特加、朗姆酒、金酒是典型的液態發酵酒,通常以糖質或淀粉質原料,和酵母菌在發酵罐里發酵后,經過蒸餾而得。與純糧食酒相比,食用酒精里醛類、醇類等雜質更多,基酒質量不好,因此更容易引起口干、上頭。
一句話就是,洋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的,與純糧食酒相比,食用酒精里醛類、醇類等雜質多,飲后更容易上頭。
叁
洋酒上頭“隱藏技能”香精香料
此外,香精香料也是洋酒雜質過多的元兇之一。我們看到洋酒高貴冷艷的色澤、馥郁的香氣,很多都是添加了香料香精,調色調味而成。特別是酒吧夜場中,經;爝M去不少高價劣質酒,這些劣質洋酒添加物過多、比例失衡,飲后往往頭疼、口干。
肆
白酒長期儲存,有利于揮發雜質
相比之下,這就不得不夸一夸我們的白酒了。
中國白酒采取純糧固態生產,以高粱、大米、玉米等糧食為培養基,發酵微生物眾多,并以甑桶蒸餾和陶壇、酒海貯存,經過長年貯藏后,酒體中的雜質、刺激物、有害物已經揮發殆盡。
這一點是無需陳釀的洋酒所不能比擬的。洋酒從投料到生產最多幾個月就完成,除了威士忌與白蘭地,金酒、伏特加、龍舌蘭與朗姆酒都無陳釀之說。
也就是說,中國白酒是世界上耗糧率最多、釀造周期最長、工藝最復雜、含香最豐富、雜質最少的蒸餾酒。
這也正是白酒比洋酒更不容易上頭的原因。
來源:酩閱